最近总听同事抱怨「每天忙得要命,加班到十点工作还做不完」。可奇怪的是,隔壁工位的小王每天五点半准时下班,季度考核还能拿A+。上周五团建时,我悄悄观察了他的工作方式,发现他用的MOFUN工作法确实藏着不少门道。
一、时间块切割术
小王把番茄工作法改良得更适合办公室场景。比如处理邮件时,他会设置25分钟「专注时间块」,这期间电脑挂着「工作中请勿打扰」的屏保。有意思的是,每个时间块结束后不是休息5分钟,而是根据任务类型切换不同的「能量补给」——核对数据报表后做套拉伸操,写完方案文档就下楼买杯咖啡。
传统时间管理 | MOFUN改良版 |
固定25分钟工作+5分钟休息 | 动态调整时间块(15-45分钟) |
机械式计时器提醒 | 根据任务类型匹配不同提示音 |
1.1 动态时间块设置
试着把工作任务分成三类:
- 烧脑型(方案撰写/数据分析)→ 30分钟专注+8分钟休息
- 机械型(数据录入/文件整理)→ 45分钟专注+15分钟休息
- 沟通型(会议/电话)→ 15分钟准备+灵活处理
二、信息处理工具箱
市场部的linda有套「三屏工作法」值得借鉴:左边屏幕开思维导图梳理逻辑,中间屏写PPT,右边屏放参考素材。有次赶年度报告时,她甚至把手机支架夹在显示器边框上,用前置摄像头拍自己工作状态,说是能实时监督专注度。
2.1 碎片信息收集术
看到同事在茶水间用语音转文字记录灵感,我才知道还能这么玩:
- 微信收藏夹改造成临时素材库(图片/文字/链接)
- 会议录音自动转文字,用关键词定位重点内容
- 浏览器插件实现网页内容「即点即存」
信息类型 | 处理工具 | 转化效率 |
纸质文件 | 扫描全能王+OCR识别 | 3分钟/页→电子版 |
语音记录 | 录音笔+AI转写 | 1小时录音→5分钟精读 |
三、任务拆解魔法
研发部主管老张有句口头禅:「别被大象吓到,把它切成牛排」。他带新人时会要求把每个功能模块拆解到最小可执行单元,设计登录页面」会被分解成7个具体步骤,每个步骤预估时间精确到15分钟为单位。
3.1 五层任务分解法
- 项目级(年度营销方案)
- 阶段级(Q3推广计划)
- 任务级(社交媒体运营)
- 动作级(撰写小红书文案)
- 操作级(收集10个爆款标题)
前台小美有个特别的本子,左侧写计划事项,右侧实时记录实际耗时。周五复盘时用红笔圈出时间黑洞,有次发现每天找领导签字平均浪费23分钟,后来改成「签字材料篮」集中处理,省下的时间够追半集电视剧。
四、环境塑造诀窍
财务室的空调出风口总「呜呜」响,会计小周自费买了白噪音小音箱。有次月初赶报表,她甚至带着降噪耳机,电脑旁摆着迷你沙漏,活生生把工位改造成「专注舱」。听说她最近在研究《深度工作》里的环境塑造法,准备在显示器支架上加装手机隔离盒。
干扰源 | MOFUN应对法 | 效果持续时间 |
微信消息 | 电脑端消息延迟显示 | 专注时段自动屏蔽 |
同事询问 | 悬挂「深度工作中」挂牌 | 可视化管理预期 |
看到这里,不妨试试明早提前20分钟到办公室。像运营部的小赵那样,先用「晨间启动三板斧」:整理桌面、烧壶热水、列出当日三个核心任务。他说这个仪式能让工作状态像手机快充,半小时就能满血复活。
五、精力管理玄学
销售冠军老王的抽屉像个百宝箱:黑巧克力补充脑力,蒸汽眼罩缓解视疲劳,甚至备着不同香型的鼻通棒。有次季度冲刺时,看他午休时间戴着睡眠眼罩听阿尔法脑波音乐,醒来后半小时就敲定了百万订单。
- 10:30的香蕉(补充钾元素)
- 14:00的冷萃茶(提神不伤胃)
- 17:00的坚果包(预防低血糖)
现在明白为什么行政部要在会议室放升降桌了吧?上周二下午的头脑风暴,产品组全程站着讨论新方案,据说比坐着开会效率提升40%,这个数据在《哈佛商业评论》最新期刊里也有印证。
六、工具组合拳
观察技术部新来的实习生,发现他电脑装着五套快捷键插件。最绝的是把F1-F12功能键改造成工作流触发器:F3秒开日报模板,F5自动填写日报时间,F7直接提交系统。有次看他演示怎么用组合键三秒调出数据看板,活像钢琴师演奏快节奏曲目。
传统操作 | 快捷键方案 | 时间节省 |
手动打开5个系统 | Win+1~5组合键 | 日均47次点击 |
逐行填写日报 | 自动填充模板 | 节省15分钟/天 |
下次看到同事在茶水间对着绿植发呆别急着嘲笑,那可能是人家在实践《番茄工作法》里的「非专注式思考」。就像设计部的小李,每次想不出创意就去给多肉植物浇水,回来时总能带着新点子。
桌上的台历被前台姑娘改造成可视化进度墙,不同颜色的便签纸代表项目状态。有次快递小哥来取件,盯着她的台历看了半天,说这比他们公司的物流追踪系统还清楚明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