网上有人讨论“A”字背后是否藏着“King of Monkeys”的秘密。这个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组合,让我想起小时候在旧书摊翻到的一本泛黄《西游记》连环画——封面上的孙悟空举着金箍棒,头顶的翎毛恰好弯成个“A”字形。或许,某些符号与故事的相遇,本身就是场有趣的意外。
一、字母“A”的七十二变
在英语世界里,“A”是字母表的起点,常被赋予“开端”“卓越”的寓意。古希腊人用Alpha(α)象征宇宙起源,《圣经》里上帝自称“我是阿拉法,我是俄梅戛”。但若把视角转向东方,事情就变得微妙起来。
- 汉字注音符号:“阿”字的拼音首字母,常见于方言称呼(如“阿妹”)
- 网络流行语:00后聊天时用“AAA”表达急促感(类似“啊啊啊”)
- 商业标识:某运动品牌的三角形Logo常被误认为变体“A”
“猴王”的跨文化面孔
文化圈 | 形象名称 | 核心特征 |
中国 | 齐天大圣 | 反抗权威、七十二变 |
印度 | 哈奴曼 | 忠诚勇猛、力大无穷 |
日本 | 猿神 | 山野精怪、亦正亦邪 |
记得在京都清水寺见过一尊“三不猴”雕塑,捂耳、掩嘴、蒙眼的猴子仿佛在说:与其探寻虚无的秘密,不如保持对世界的好奇。
二、当“A”遇见猴王
2016年伦敦大英博物馆的特展《神话与符号》中,策展人曾将埃及圣书体“鹰首A”与印度史诗《罗摩衍那》的猴神插图并列展示。这种策展思路或许能给我们启发——符号的意义,往往在碰撞中显现。
- 字形联想:孙悟空冲天翎毛的弧线与字母“A”的锐角
- 发音关联:英文“Ape”(猿)与中文“猴”的跨语系呼应
- 文化转译:余国藩英译《西游记》对“弼马温”官职的创造性处理
去年在西安碑林博物馆,见到一方唐代墓志铭的拓片,边角处有个类似“A”的符咒。讲解员说这可能是古人镇墓用的“山”字纹,倒让我想起孙悟空被压五指山的桥段。
符号的变形记
载体 | “A”形态 | 猴王元素 |
甲骨文 | ∧形刻画符号 | 商代青铜器猴形钮 |
摩崖石刻 | 三角形佛龛 | 敦煌榆林窟《猕猴献蜜》壁画 |
现代广告 | 倒置Logo | 某能量饮料的“金刚猴”IP |
朋友在798艺术区开的咖啡馆里,挂着一幅当代水墨:泼墨形成的“A”字裂痕中,隐约可见猴子捞月的剪影。他说这叫“解构东西方符号的对话”,我倒觉得像杯卡布奇诺——表面奶泡规整,底下藏着咖啡的苦涩。
三、寻找第三层真相
语言学家萨丕尔说过:“词的影子比实体更长。”当我们执着于破解某个符号的“秘密”时,可能正在错过更生动的故事。就像小时候总以为《西游记》写的是打妖怪,长大了才看懂那些佛道博弈的隐喻。
翻完郑振铎校注的《西游记》和约瑟夫·坎贝尔的《千面英雄》,发现东西方英雄之旅的叙事结构惊人相似:分离—启蒙—回归。或许“A”字作为起点符号,与猴王反叛天界的开端,本就共享着人类对“出发”的永恒向往。
窗外的梧桐叶被风吹得打了个旋儿,落下时刚好盖住笔记本上的“A”字。突然想起《悟空传》里那句:“我要这天,再遮不住我眼。”或许答案从来不在符号本身,而在解读时眼里的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