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蜷缩在超市仓库的铁架后面,听着外面此起彼伏的低吼声。货架最下层那包开了封的苏打饼干,是我今天找到最像样的食物。当手指碰到包装袋发出轻微声响时,三米外的卷帘门突然传来指甲抓挠的刺耳声响——这声音我太熟悉了。
活下来的基本法则
在病毒爆发后的第一个星期,我就明白了两件事:丧尸不会累,但人会饿;最致命的往往不是感染者。现在我的牛仔裤口袋里还装着那张皱巴巴的便利贴,上面歪歪扭扭记着最初的生存守则:
- 保持移动,但每天必须保证4小时深度睡眠
- 水源比食物更重要(我在第三天为此付出了惨痛代价)
- 所有武器都要有备用方案
- 永远留好最后逃生通道
食物获取实战技巧
上周在居民楼找到的《野外生存手册》第83页被我折了角,上面说成年男性每天需要至少2200大卡。我现在每天靠这些维持:
能量来源 | 获取难度 | 储存时长 |
宠物粮罐头 | ★☆☆☆☆ | 3-5年 |
自动售货机零食 | ★★☆☆☆ | 注意包装膨胀 |
中药店干货 | ★★★☆☆ | 需重新加工 |
记得上个月在中药铺找到的枸杞和黄芪吗?和压缩饼干煮成糊状,那是我半个月来最像样的一餐。药店维C片要随身带,牙龈出血可不是好兆头。
武器改造指南
消防斧确实好用,直到我在五金店发现更趁手的工具。现在我的标配武器是:
- 主武器:水管焊工兵铲(长度刚好够横扫丧尸膝盖)
- 备用武器:网球拍绑美工刀片(近战比砍刀灵活)
- 暗器:自行车链条改装的流星锤
任何能制造巨响的武器都是双刃剑。上次用改装的气钉枪虽然解决了两只丧尸,却引来了整个街区的感染者。
临时防御工事搭建
我的每个临时据点都有三重防护:
- 外围用易拉罐串成的预警链(超市存货区有大量材料)
- 中层用办公椅轮子改装的绊索装置
- 最后防线是自制的辣椒喷雾墙(记得戴防毒面具)
昨晚在汽车修理厂找到的升降机液压杆,可能改造成简易吊桥机关。这个想法还需要验证,但总比困死在仓库强。
医疗自救备忘录
翻烂的《战地急救手册》第7章用红笔圈着重点:
- 双氧水比酒精更适合处理开放性伤口
- 用订书机缝合伤口前要先烧灼器械
- 阿司匹林要留到高烧昏迷时用
上周用微波炉蒸馏的纯净水救了我们三个人的命。当体温计显示38.5℃时,就该启动隔离程序了。
信号与联络方式
那个总在顶楼闪动的红光,可能是其他幸存者。我们约定的信号系统是:
闪烁次数 | 代表含义 |
3短3长3短 | 发现补给点 |
持续快闪 | 需要紧急支援 |
间断性长闪 | 安全撤离路线 |
收音机调到FM103.7还能收到断续的军方广播,虽然上次更新是两周前的事。电池要省着用,我通常只在整点开机五分钟。
远处又传来熟悉的汽车警报声,该换藏身点了。把最后半瓶矿泉水灌进铝制水壶时,摸到内壁刻着的字还没完全锈蚀:"不要相信任何自称免疫的人"——这是我在警察局证物室找到的警告,用钥匙新刻上去的划痕还泛着银光。
郑重声明:以上内容均源自于网络,内容仅用于个人学习、研究或者公益分享,非商业用途,如若侵犯到您的权益,请联系删除,客服QQ:841144146