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包纱线引发的浪潮
1950年代的香港街头,空气中弥漫着海水的咸味和机油的气息。上环永乐街的骑楼下,十几个女工正用木梭织着粗布,缝纫机的哒哒声从铁皮屋里传出。谁也想不到,这些简陋的作坊会成为亚洲纺织业的心脏。
上海实业家陈廷骅带着8台二手纺织机渡海而来时,港英政府刚把「工业立港」写进施政报告。当时的香港人更习惯说「手作仔」而不是「工厂」,直到1953年全港突然冒出37家纺纱厂,机器轰鸣声甚至盖过了码头货轮的汽笛。
年份 | 纺织厂数量 | 出口占比 | 从业人口 |
1947 | 12家 | 4.5% | 约800人 |
1960 | 487家 | 53% | 12.6万人 |
塑胶花的秘密
在深水埗唐楼里,20岁的李嘉诚正往模具里灌入滚烫的聚氯乙烯。这个从茶楼跑堂转型的小老板发现,用报纸包着冰块给模具降温,能让塑胶花瓣的纹路更清晰。当他的长江实业造出会颤动的玫瑰花时,意大利客商当场签下三年订单。
- 1958年全港塑胶厂突破200家
- 1964年香港取代日本成为全球最大塑胶花出口地
- 每10户英国家庭就有7户摆着香港制造的假花
铁皮屋里的晶体管
1970年代的观塘工业区,穿着胶鞋的工人们蹲在铁皮棚里组装收音机。从南洋回来的工程师林文灿,用铁饭盒装着从日本拆回来的电路板,带着徒弟们反向研究。当他们的「金狮牌」收音机卖到东南亚时,日本《读卖新闻》惊呼「香港电子奇迹」。
领域 | 1970年产值 | 1980年产值 |
电子元器件 | 2.3亿港元 | 38.7亿港元 |
家用电器 | 1.1亿港元 | 27.4亿港元 |
在葵涌货柜码头,工头老陈还记得那个闷热的下午。他们用麻绳捆住刚下线的电视机,吊车司机叼着香烟喊:「呢批货赶四点船,送去纽约唐人街!」三十米高的集装箱上,红白蓝胶布在咸湿的海风里猎猎作响。
穿睡衣的银行家
1983年的中环,24小时运转的制衣厂开始让位给玻璃幕墙大厦。汇丰银行经理发现,总有些穿着睡衣的老板凌晨来办信用证——他们刚从流水线下来,衣服都来不及换。霍英东在自传里写道:「我们这代人,机器声就是催眠曲。」
- 1976年香港工业总会会员突破3000家
- 1980年代制造业占本地生产总值30%
- 每平方公里工业用地创造1.2亿港元产值
霓虹灯下的转身
1997年的深秋,荃湾某电子厂老板阿强在霓虹灯下抽完最后一支薄荷烟。他把注塑机卖给东莞商人,转身在尖沙咀开了家旅行社。《香港制造业年鉴》显示,那年有167家工厂结业,但同时有83家科技公司在科学园注册。
项目 | 传统制造业 | 新兴科技业 |
人均产值 | 18万港元/年 | 62万港元/年 |
研发投入 | 0.7% | 8.3% |
在数码港的咖啡厅里,第三代厂二代Kelly正在调试智能手环样机。她的爷爷曾用算盘计算纱锭数量,现在她用平板电脑实时查看深圳产线的数据。窗外维多利亚港的波光里,往日的货轮变成了观光船,但发动机的轰鸣依然未歇。
参考:《香港经济史》《狮子山下的工业革命》《香港工业转型研究》